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

廣告比較

以上為兩則有關攝影比賽的廣告,分別是名為「香港花跡」的花鳥蟲魚攝影比賽,和名為「耆樂無窮」的香港老年學會二十五周年紀念攝影比賽。以下將把兩則廣告從圖像和語言兩方面作比較。

圖像:
「香港花跡」背景以淺色作為主調,插入了一大朵花於背景。花朵的設計亦有花心思。在花莖上的竟不是一般的花瓣花蕊,而是一部相機,鏡頭位置用作放上比賽名稱,於機身上,盡
是花朵,不盡相同,色彩鮮艷,具卡通色彩。在正文裡,逐個列點前面,
棄用了一般所用的標點符號,而是採用了不同的花朵形狀,整體上看,小花襯托着大花朵,圖像設計頗為精美。
而「耆樂無窮」背景則而純白色作基調。插圖不多,比賽名稱兩則各是一部相機和數張照片,右下角位置只有一相機,簡單平凡,空間多由文字內容霸佔,圖像單調。
作比較之,「香港花跡」的圖像背景的插圖顏色皆比較豐富繽紛,雖非形成強烈對比,色彩的搭配卻盡顯大自然的和諧感,及其在鏡頭下的美感,吸引讀者。「耆樂無窮」圖像則較單調乏味,插圖不足,缺乏美感,較難以靠圖像外觀吸引讀者。

語言:
「香港花跡」有使用到較特別的廣告字體,起少許搶眼效果。內容行文高簡意賅,用較少而簡單的文字和符號,表達多而明確的信息,簡明易懂,令讀者有耐性看畢整篇內文,是為佳作。
而「耆樂無窮」字體普通,規規矩矩,甚無創意和心思,未能起搶眼效果。內容行文略覺繁多,竟佔絕大部份版面,會令讀者失去心機觀看。
相比之下,「香港花跡」行文內容適中,字體較為突出,搶眼易懂。而「耆樂無窮」則行文過長,字體普通,較多不足之處需作改善。

總結:
「香港花跡」廣告無論是圖像還是文字皆略勝「耆樂無窮」的一籌,並符合搶眼,簡明的條件,於一定程度上遵從到「AIDA」原則。因此相比之下,「香港花跡」的廣告較為成功。

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

廣告評論


這是「遵理」的一則平面服務廣告,推廣其中文系一名中文補習教師──林溢欣。這則廣告刊登於「黑紙」。而要講述廣告之前,得先說一下「黑紙」究竟是啥。
黑紙》是一份創作期刊,目前號稱「偽廣告雜誌」,主題為「黑SELL黑色信念」,目前《黑紙》內容由「黑句」(圍繞該期主題而「借題發揮」、玩弄文字的幽默語句)及「黑訪」(就該期主題訪問名人)為主。現時每期皆以一個信念為題。
明白背景資料,就可以引入正題了。
廣告正中,乃該名中文補習教師林溢欣擺着甫士拍的照片。他穿著整齊筆挺的西裝,牽起嘴角微微一笑,雙手插着褲袋,看起來專業,自信十足。右上方則印着「遵理●林溢欣●中文系」,簡明補習學校名稱,該名補習老師的姓名及其所教科目。廣告模仿「黑紙」設下一個主題。在他照片的上身左側,印着「堅持」二字,作為他的信念。在右旁更印上一個型格十足的印章,上面有一個字型十分有性格的「Y」一大字,而下面則印着「Y.Y.LAM」,是為其英文姓名縮寫。而廣告正下方,亦是模仿着「黑紙」的黑句,由林溢欣寫下十六句長短不一的語句,全都圍繞着「堅持」這信念主題。

此廣告的定位,乃是突出強項。林溢欣的照片給予讀者印象是十分專業及自信,能夠說服讀者,作為補習教師的他,能夠專業及有效地幫助到學生提升學業成績。當然,單憑外表不能判斷其能力。因此,他圍繞着「堅持」寫下十六句語句,從不同角度及中文寫作技巧,描述「堅持」二字。
如當中一句:「若成功是果子,堅持便是泥土。有了泥土,才能生根,方可結果。」則善用假設,暗喻,連接詞,對偶,足見其中文能力。讀者可從語句的精練被其說服,相信他是個足以信賴的補習教師。因此我認為此廣告有效突出其強項,為讀者留下深刻印象。
而此廣告相當善用到圖像。廣告背景為簡單黑白灰的山水畫,加入潑墨效果。而「遵理●林溢欣●中文系」及堅持」二字亦選用了書法字型,整個構圖畫面非常有中國文化的元素及感覺。背景,字型,照片,融和於一起,互相配合,造就出搶眼設計,以致符合到「AIDA」原則。
綜合以上各論點,我認為此平面廣告效果頗為出色。

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現今社會,許多人認為財富與成就成正比,財富越多就越有成就。試寫作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議論文,談談你對這觀點的看法。

財富與成就成正比?財富越多就越有成就?
是嗎?那麼......

那些比愛因斯坦更富有的人,有比他更有成就嗎?
那些比國父孫中山更富有的人,對世界有更大的貢獻嗎?
那些比堯舜更富有的昏庸皇帝,有比堯舜更多的光輝往績值得後人歌頌嗎?
有嗎?
財富只是其中一種資源去創造成就,卻非等同財富與成就並立存在。有財富的人不等於有成就。有成就的也不一定靠財富來換取。愛因斯坦的卓越成就在於他的頭腦,孫中山的偉績在於其革命的實踐力,兩者卻也不見得非常非常富有。孟子說理不離堯舜。他倆是古代中國其中二個最貧窮樸素的君王,同時也是最具成就,美譽的君王。因此,財富並非造就成就所必須的。
同時,有愈有成就的人也不等於能從中得到愈多的財富。就如堯舜,他們的成就正是在於他們身為皇帝、君主,而不亭受榮華富貴,反而生活儉樸,絕不浪費百姓的一分一毫,只求能飽。眾多的古代詩人,如詩仙李白,詩聖杜甫,極具文采,詩句隔着光陰的流逝和朝代的轉變飄流至今,仍讓我們印象甚深,琅琅上口。可是,又有哪個,因為其妙筆生花的傑出文采而得到財富、金錢?有多少個詩人是就此鬱鬱而終?可見,兩者之間並不可輕率地劃上一個等號。杜甫說到底,成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簡單得單靠金錢就可以量度。可成就,也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。所謂的成就,就是在整個人生中,作為自己,所做到的好事。一個人的成就,不一定與金錢拉上關係。名聲,影響力,智慧,人格等等,都是左右着一個人的成就。常人的生命大多冗長平淡,也沒有賺得很多的金錢。儘管如此,我們會做過好事,幫助過別人,得到過一些獎狀,為家人煮過一頓窩心暖意的飯宴,養育子女至于成立,也為別人帶來快樂。在這一生中,我們總有我們自己的成就,不論是大,還是小。因為我們已將自己的存在,自己的愛,存活於別人的回憶裡了。這種回憶,這份愛,會重疊累積,如拼圖般,拼成一幅了無止境的美景。所謂的成就,可能,就是因此而值得存在了。那麼,這樣的成就,豈是單靠財富就能夠比較分別出來?120

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

文憑試分享會有感

公開試的結果是很多人一生的分水嶺。一堆失敗者的和成功者的標籤早已準備,只等我們上前領取。有些畢業生拿著成功者的標籤回來,在文憑試分享會分享自己的經驗。拿了失敗者標籤的人,當然沒有出現在我們面前。
分享者所說的一切一切,全都圍繞著「讀書」和「公開試」。
考試的理由是什麼?希望出人頭地成為社會棟樑?因為家人的期望?進大學?證明自己的存在?不管怎樣,我就是不懂,為什麼我們的命運,要被操縱於設計考題的人上,而自信和夢想,就寄託於公開試的成績上。
在整個中小學制度中,我們學懂只要讀書,就有好成績。
一旦離開了,我們就找尋不到我們的未來。
「教育,就是當一個人離開學校,把所學過的知識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」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。
我始終不能夠認同學習的意義只在於應付公開試。在追求成績的同時,我們亦應該學到更重要的哲理,人生態度,禮義廉恥。不是分數,不是評核。這些是不可被計算而又比成績更為重要。
然而,我們的青春有多少是埋葬於教科書中?測驗家課何時了,補課到幾點?
成長過後,青春的時光會刻在記憶深處,我們會懷念著那時代背著書包與同學嬉戲的背影。那是我們的少年時代。那是屬於我們的,那些年的回憶。
在體驗最苦的同時,最樂的事又是什麼?
我們年紀尚小,做不了什麼。
那麼,就把公開試當作人生中的一種挑戰吧。
可能,這就是最樂的事吧。
《爸爸的花兒落了》中的爸爸說過:「不管是什麼的事,只要硬著頭皮去做,就能闖過去了。」
就闖過去吧。即使會頭破血流,一身傷痕。
也算無悔。

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懷念那暑假
那中學最後的暑假
難忘那日出
那個我第一次看的日出